音律原理?
一、音律原理?
1.标准音和中央c
标准音可以统一音的标准高度,目前国际通用的是小字一组的a每秒振动440次。标准音为乐器制作、理论研究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央c是小字一组的c。
2.复合音和分音列
复合音: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一般是由多个声音组合而成的,这种声音叫复合音。
全弦振动:在弦振动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最主要的音是全弦振动产生的,叫‘基音’。由弦的各部分振动产生的不太清楚的音叫‘泛音’。
分音列:将基音和泛音排列起来,就是‘分音列’,分音列包括基音和泛音。
3.十二平均律
将纯八度(c1-c2)分为12个均等的部分,即半音,这种律制就是‘十二平均律’。
4.五度相生律
以分音列中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连续相生而求得各律的准确音高的方法,就是五度相生律。
5.纯律
在分音列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再插入一个第五分音构成和弦形式作为生律要素,如在C和G之间插入E,或在F和C之间插入A,或在G和D之间插入B,这样定出来的C、D、E、F、G、A、B起个音准确高度,叫做‘纯律’。
6.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
自然半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或他们的变化音级构成的半音。(相邻基本音级之间,和邻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之间)
自然全音:由相邻的两个基本音级,或他们的变化音级构成的全音。(相邻基本音级之间,和邻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之间)
变化半音: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构成的半音。(基本音级和它的变化音级)
变化全音:由某一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构成的全音(基本音级和它的变化音级)。隔开一个基本音级的两个基本音级及其变化音级构成的全音(基本音级和后后一个基本音级的变化音级)。
二、音律的顺序?
律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泛指乐曲,音乐。 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叙:“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 《红楼梦》 第二二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文字声韵的规律。
中文名
音律
释义1
音乐的律吕、宫调
释义2
泛指乐曲,音乐
释义3
文字声韵的规律
三、音律怎么学?
人耳对于声波的相位不敏感,所以研究音乐时一般不考虑声波的相位问题。 律学当然不考虑声音有多“响”,所以律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声波的频率。一般来说,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HZ(每秒振动20次)到20000HZ(每秒振动20000次)之间。声波的频率越大(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听起来就越“高”。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所以学习音律重点是学会如何掌控声波的频率。
四、十二音律发音?
十二音律的发音,又称“十二等程律”,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波长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由中国明朝皇族世子朱载堉发现。
五、诗的音律?
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种。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中国诗歌一直是有音律的。虽然中国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从梵语的输入中发现了声母、韵母的区别,但先人仍然凭借直觉;
在 《诗经》 、《楚辞》这样诗歌的源头,便唱出了声律和协的押韵诗篇。明清小学,能整理出先秦以来汉民族语言发音的整个变迁情况,有韵诗歌居功至伟。
六、音律的来历?
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
七、五音律与七音律的区别?
这个问题应该是说得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音律和西方音乐中的七音律吧。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音律是指的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而西方的七音律指的斗、来、米、发、叟、拉、西这七个音。所以他们的区别就是说法不同,地域不同,但是都可以奏出美妙的旋律来。
八、绝句音律赏析?
绝句音律感很强很容易上口容易传唱。
九、唐朝音律特点?
1、西域风情特色
唐朝音乐包括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特色。例如说唐朝诗鬼李贺的诗中《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其实是东晋时期天竺传到中原来的。所以相对比琵琶来说,箜篌更多了一些异域风情。
管乐器筚篥,是古代龟兹人发明的乐器,汉魏时期传入中原,唐朝时期,筚篥成为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还有笛子和洞箫,唐朝之前两者是没有区分的,唐朝时期才出现了笛子和洞箫两种不同的形制。而当时最有名的笛演奏家李谟师从西域龟兹乐手,风格更偏向于辽阔大气的西域风情。
2、正统特色
古代音乐的分类很是清晰,历朝历代帝王都把雅乐作为正统音乐,到了隋朝时期,燕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并且在唐朝时期走向巅峰,唐朝有名的宫廷歌舞大曲,就叫做“燕乐大曲”。
3、奢华特色
唐朝音乐是以宫廷燕乐的兴起为开端发展的,当时一般在宫廷王室、贵族世家里演奏发扬,这便是宫廷雅乐部分。后来教坊开始设立,教坊作为一种专门的宫廷音乐机构,但包含雅乐部分了,它负责其他民族地区等区别于雅乐的音乐文化部分。
而在民间,寺庙是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唐朝音乐的属性上看,这种音乐文化则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就它的表演形式和表达内容来说,有的时候它会带有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宫廷音乐里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唐玄宗改编的《婆罗门曲》便带有皇家的奢华和浪漫色彩。
4、民谣特色
唐朝统治者对音乐无比重视,对音乐人才也是十分尊重。统治者对音乐艺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唐玄宗,在一段时期内,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有所上升的。而在民间,音乐文化受到文人雅士的高度关注,他们将音乐写入诗文中,或咏或唱,四处散播传颂,又发展了民谣小曲。
5、融合特色
在唐朝汉族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中,西南地区的芦笙得到百姓的关注,这是一种簧管乐器,独具特色的声音为唐人着迷。
十、音律的作用?
音律是确定每个音的音高的一套方法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音高”就是指音的“频率”。
音律的作用当然就是确定各音的音高(即频率)。
不用专业术语不可能讲清音律的本质。首先要明白什么叫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是个很广义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名词其实都是专业术语。
音律的本质就是刚才说的——确定每个音的音高的一套方法和规则。
例如,do、re、mi、fa、sol、la、si这些音大家都知道,但它们每个音的音高是多高、频率是多少,这些是靠音律来确定的。
在不同的音律下,do、re、mi、fa、sol、la、si这些音的音高就有可能不同,相同类别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也可能不同